一卷国奖琅琊榜,囊尽南大奇英才。南京大学研究生会学术与创新中心推出品牌栏目“国奖琅琊榜”,讲述国奖获得者的成长故事,呈现学科专业的多元魅力。朝夕耕耘,图春华秋实;籽粒初满,求学有所用。让我们跟随朋辈榜样的脚步,努力拼搏,拔节而长。
夫法者,国之准绳也;为学者,理之践行也。万千法条,是维持公理的天下公器,是人心所向的正义之声,亦是代代法学学子所应肩负的使命担当。鉴古通今,由他岁月变迁、万物更迭,新澳彩开奖
犹薪火相传,随时代轮转砥砺前进,培育知行合一的律政栋梁;环顾四野,任其名利浮华、时人汲汲,南雍学子仍永葆初心,于法治长流奋楫而行,以行动守护法治正义。
本期“国奖琅琊榜”栏目,让我们一同聆听2024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新澳彩开奖
2021级民商法专业博士研究生王浩然的“研”路心声,且看他于法学旷野上“游牧”的“不二法门”。
人物介绍

王浩然,新澳彩开奖
2021级民商法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叶金强教授,发表CSSCI、CLSCI等核心期刊7篇,主持课题1项,在中央级报刊发表3篇,曾参与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学校主办的学术征文活动,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黄建良奖学金等奖励和荣誉称号。担任新澳彩开奖
学生刊物《南雍法律评论》的创刊学生主编,在期刊的筹备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01
贴地而行,逐本心而深耕
静水深流,不忮不求;深耕厚植,以法明理。“法”早已成为王浩然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他时时从身边的实物或新闻报道中考量所见之物的法律意义,以使研究紧扣时代脉搏,聚焦现实问题。论及法学研究理念,王浩然强调自己更倾向于将研究落到实处。以自己所写的《〈民法典〉背景下误认抚养中的财产损害赔偿》一文举例,王浩然以平实而不失严谨的话语阐明了“误认抚养”这一贴近人民现实生活的论题,试图探讨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实现“同案同判”,即在相似案件中达成相对一致的判决结果。在这一项课题研究中,王浩然对平衡法律与道德伦理的问题亦有了新的看法,“法律需兼顾理论纯粹性与现实复杂性,在象牙塔的理想与社会病灶的现实中往返。法学研究者在构建正义理论时,也应做到暂时剥离个人价值立场,进入一种‘游牧式’的中立状态,努力做到既尊重法理,也兼顾人情。”王浩然如是说道。在与宏大理论与琐碎现实的“游牧”中,王浩然带着开放与韧性“重建附近”,为法律文辞注入流动价值——既要捍卫“同案同判”的理性,也要让判决的驼铃在道德的沙漠中响得温情。
王浩然(左一)参与第五届“担保物权法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

作为《南雍法律评论》的创刊学生主编,王浩然在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学术交流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当被问及科研工作者应关注哪些能力时,王浩然认为,作为科研新人,硕博研究生和青年学者首先应当培养良好的学术品位和判断力,“作为初学者,我们需要从模仿开始,学习知名学者的选题、框架、论述和结论;但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分辨什么是好文章,什么是‘水文章’。这需要大量的阅读和思考,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判断力。”其次,王浩然还提到,学术研究离不开在学科基础方面投入的耐心与深耕:“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是一个长期的事情,你如果想要在学术领域内小有名气,你就要‘扎猛子’到基础工作中,花一大部分精力去做、去学、去思考。”
02
旷野寻踪,探新路以躬行
旷野松涛远,四顾星满天。谈及与法学专业的渊源,王浩然笑言,自己是由于高考时的偶然进入了法学专业学习,尽管起初并非出于热爱,但王浩然在本科的学习过程中对法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将来深耕于民商法领域。他说:“本硕博都选择了法学,尤其是民商法方向,可能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其中的魅力。虽然我没有像一些法学家那样从小立志,但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法学领域做出一些贡献。”
躬行践远,以自我价值勾连世界。学术之外,王浩然也拥有丰富的实务经验,他亲身体验过央企法务、法院和律所实习工作,最终仍坚定地选择了学术之路。在广阔的人生天地中屡次探索与“试错”之后,王浩然回过头来,在学术研究领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之路”。“我更喜欢自由一点的职业环境,在律所实习的经历似乎并没有让我产生很多的价值感,而选择读博并成为一名大学教师,既能保持学术自由,又能通过教学和研究实现自我价值,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更理想的选择。”他坦言道。
王浩然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楼前

王浩然也分享了关于专业学习方面的经验,他建议同学们应当找准自身定位,首先保有对自己负责的心态,端正学习态度:“即使你未来不打算从事科研工作,至少也要达到学校的最低毕业要求,按时上课、完成作业、修满学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和学习态度。”除此之外,谈及如何提升专业素养与科研能力,王浩然则建议学弟学妹们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类学术资源,“图书馆、学术讲座和实践实习资源。这些资源能够帮助你开阔学术视野,提升专业能力,多读书、多学习总不会错。”
03
心怀浩渺,学有道且崇成
渺观律令,俯看人生。学术之路充满挑战,尤其是对于博士生而言,几乎所有人都会遭遇心理或生理上的亚健康状态。游牧者从不畏惧长夜,因为他们懂得点燃篝火。面对科研路上的诸多压力,王浩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心态调整方法,或是刷刷手机放松心情,或是通过跑步、跳绳、理疗等方式调整身体状态,抑或与伴侣相互交流、给予对方情感支持。王浩然打趣说道“做学术研究总是需要抬头凝视,但偶尔也需低头取暖。”在科研与放松的交点之上,他找到了生活的平衡点,通过自主调节树立积极心态,以更好地大步向前。

心怀广阔,以法为镜。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王浩然仍在不断前行,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法学研究的热忱与坚守。他引用巴西作家保罗·柯艾略作品《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的一句话作为寄语赠予大家:“万物皆为一物。当你想要某种东西的时候,整个宇宙会合力帮你实现梦想。”他也鼓励学弟学妹们在研途求索时永葆思考和探索的力量,设定坚定而可求得的目标,在能力范围内将其做到最好。
“人们在河岸上耕作,谱写诗歌,甚至创作雕塑。”威尔·杜兰特这样写道。既深入价值体系的腹地,又抽身远眺现实的篝火,在寻求公理的漫漫路途之上,王浩然以法律丈量世界。他在时代的河岸上行走,深耕细作,做一位价值观的“游牧者”。他始终相信——法律的价值不在永恒的定居,而在不断地迁徙,他一路向前,终会寻到一片水草丰茂的旷野。
文章来源 | 南大研会
供稿丨南京大学研究生会学术与创新中心
图片丨王浩然
采访丨胡举璇 陈聪奕
统稿丨段琬馨
美编丨周子琳
责编丨王金 张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