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期·嘉宾介绍

全文约5000字,阅读约需10分钟
「编者按」
张力毅老师在采访中多次提到“可能”。“可能”代表必然性尚未确立,代表发展方向多样。我们在追寻“可能”的过程中向内追问自己的内心、向外探寻多元的未来。
张老师希望我们能够保持向往“可能”的信心,在追求可能的道路上躬耕不辍。接下来让我们寻访张力毅老师的追求可能之路!

01
青春求学
Q:我们了解到您是我们的学长,请问您对大学生活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A:我仍然记得,大三生活的主旋律是备战理律杯全国模拟法庭大赛。因为采取类似于现在的竞技体育竞赛模式,过程异常艰辛。老师加倍的精力付出、封闭式的训练都不断给我们加压。前一届南大参赛队伍荣获理律杯冠军,在前辈的战绩下,我们不敢有一点松懈。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在总决赛中获得了亚军。我认为这段经历就像是本科阶段的能力证明。
Q:您觉得模拟法庭的经历对于您的学习生涯来说重要吗?
A:我们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并不经常训练成体系的法律文书撰写和法庭辩论,因此在我们真正进入法律工作前的本科学习阶段,参加模拟法庭是很好的可以锻炼实践能力之活动。模拟法庭和一般认知中的辩论赛有很大的差距。其原因不仅在于法律的主题和泛化的辩论赛主题之间存在差异,更表现在模拟法庭对专业法律思维的应用能力要求更高。这对参赛者而言是思维方式的重构。目前南大的模拟法庭比赛参与机会很多,例如新澳彩开奖
举办的金陵杯。同学们可以在实践中多尝试探索“可能”。
Q:您当初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何选择保险和破产法作为您主要的研究的领域呢?
A:其实这种选择更多是契机之下的因缘际会。我在硕士阶段选择民商法是我对民商法较有兴趣——我在本科期间经常参加老师的私法读书会,包括南大民商法教研室开设的案例研讨会,从中受益颇多。再者,我参与的理律杯的题目是和民商法直接相关的海上油污案中的侵权损害赔偿,在模拟法庭充足的研讨和学习中,也让本科阶段的我想进一步探寻民商法的奥秘。
民商法是我的学术起点。到博士阶段,基于我原本民商法方向的基础研究,我决定进一步细化,选择与我博士生导师的研究方向相契合的保险法和破产法,也就是你们所说的在上述领域进行研究。
Q:您的学生时代有什么遗憾吗?
A:当时我长期将目标聚焦在备考公务员,没有能够为我的研究生涯做充分准备。如果能再次回到学生时代,我一定会选择学习第二外语。二外能够辅助拓展自己的学术研究水平,在深入研究比较法的过程中,增加研究深度。
大一时的张力毅老师

02
个人修炼
Q:从学生到老师,这个身份转化的过程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细节吗?您在最初成为老师时中有没有什么迷茫或者疑惑的事?
A:学生和老师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身份。学生阶段主要是学习新知,习惯性寻求老师指导并期待得到标准答案。而当我成为教师后,任务就转变为传授知识。教师需要考虑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自己教授的知识。在研究方面,通过教师的指导,很可能会启发学生成为某一领域的先驱或开拓者。如果学生时代是在夜里被人领着走,做老师就是一个人在黑夜里摸索,不存在标准答案或通用方法,只能自己上下求索。
Q:有人说只有在痛苦的环境中才能成长为法学家。对于这个观点您怎么看?
A: 我个人认为,可能只有在外界不存在过多诱惑的基础上,才更有可能把精力集中于某一个领域。如同在黑暗中很容易聚焦一个光源,法学的研究需要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由此,花大量时间进行文献检索和阅读显得尤为必要。这个过程必须投入时间,枯燥又难以产生短期收益。只有可以拒绝更多诱惑的研习者,才会更有可能走得更远。
Q:那您学习的过程中有感觉到痛苦的时候吗?
A:有!尤其是当自己的付出得不到相应回报的时候。比如写完一篇自认极佳的论文,但投稿时却四处碰壁,经常遭遇退稿,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但心中要持有信念——所有事情都是厚积薄发的。就如前面说过,必须投入时间。“十年面壁图破壁”,能做的就是但行己事,把对结果的焦虑全部转化为过程的付出。
Q:那现在在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会不会做一些事情来对抗碎片化的这个事情?
A:当你真正沉浸于工作中时,你会忘记看手机,进入一种工作状态。但这很困难,比如在老师结婚生子后,很多时间都要花在家庭上,无法像学生时代那样将所有时间投入到专注的工作中,这就需要做好时间分配。这对每个人来说都很困难,如何有效利用时间是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工作和生活进入不同阶段,会面临更多杂事。我在本科阶段是最开心的,但也是压力最大的,因为任务很多,南大的学分绩保研制度也会促使学生卷(当然当年卷的程度远赶不上现在)。但南大总体来说是个学术氛围非常浓厚的地方,我在这里有很多深刻的学习体会。
03
学术写作
Q:对于学术写作,您如何不断精进?
A:论文是一个需要被磨练的作品。初学者不可能一日成神,历尽千帆的道路一步都省不了。初学者的作品往往如同“残次品”,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加工,但你只需要知道——这仅仅是过程的一部分,不会是你最终的结果。同时,你需要珍惜你每一次撰写论文的机会。切记要从学位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中积累经验,积攒“更上一层楼”的力量。
再者,要懂得总结规律。论文写作有其固定的模式和套路。例如,论文通常包括问题提出、中间部分和结语等。这就如同高中议论文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每个部分所达到的效果和结构安排都是有迹可循的,遵循规律去做,起码可以得到一个合格的作品。
此外,对于参考文献的掌握和阅读也需要时间。特别是在写一些创新性论文的时候,须涉猎一些前人未曾常提的新文献。一开始就写出天纵奇才般的文章可能性比较低,但这不代表你在未来没有成为“江湖大师”的可能。
Q:这个过程延伸到我们平时课程论文的写作中有什么裨益呢?
A:同学们主要是在完成课程作业。其实这就相当于将本该需要长达数年的思考过程,压缩至两三个月,但实际工作内容并无差别。在这两三个月内,仍须持续阅读、检索相关文献。将灵光乍现立即记录下来,留住稍纵即逝的想法。同时,还要努力实现在学术文献、案例和条文之间目光的往返流转。
一篇优秀的文章,尤其是针对现行法律的,首要的是深入理解条文、搞清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其次,对现有理论的发展程度要明晰。只有搞清这些,才有可能撰写出一篇出色的法学论文。至少对于你们目前的阶段而言。如果深入研究,可能会涉及到复杂的比较法领域。现在大家写的都是命题式论文,我认为若能在中国知网CSSCI或核心期刊库中检索相关文献并进行阅读,对近几年的重要司法案例有清晰了解,可能会更有帮助。对于本科生和硕士生的论文,创新性的要求不高,更重要的是资料整理和问题的分析能力。如果能清晰整理资料,特别是相关参考文献和司法案例问题,适当加入立法论或解释论,就已经足够。
当然,论文不应完全是文献综述,必须有自己的架构、问题分析和解决思路,并将这些内容融入架构中。不是简单地列举文献,而应将其融入自己的思考中。这一过程相当复杂。正规论文写作通常在博士或至少硕士学位论文阶段,现在只是小试牛刀,本科阶段不断积累不会有坏处。至于创新问题,我觉得民法初学者能够把相关高深理论弄清楚,已经很不容易了。例如阅读王泽鉴老师的《民法总则》《债法原理》等书,它是以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为基础的,你也可以结合一下中国大陆的案例,以及中国大陆相关的民事法律制度,对比一下,看有什么差别。至少这一块是可以做的,但我觉得你能把王泽鉴老师那套书读懂读通已经很不容易了。
04
学习探索
Q:关于资料检索,您对我们的学习和改进有什么的建议?
A:我认为资料检索的关键在于精准度。首先要深入了解常用的数据库如中国知网和北大法宝的检索功能,然后迅速找到关键词。关键词选择非常重要,不同学科的关键词也各不相同。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能很多本科生还没有完全掌握。
如果你的检索内容不够精确,或者缺乏良好的检索技能,就会遇到困难。比如中国知网的CSSCI检索可以帮助快速找到相关文献,这有助于筛选高质量的文献,避免可能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在北大法宝中,可以专注查阅二审的裁判文书,因为在我们两审终审的审级制度之下,二审裁判文书具有促进法律适用统一的功能。此外,可以直接在法院裁判意见中指定关键词,并限定地域和年份进行检索。在清楚自己的检索目的并妥善使用这些工具后,效率会成倍增长。由此,我也建议新澳彩开奖
开设相关检索课程或讲座,帮助刚入门法学的同学更好地了解法律检索的工具。
Q:对于不了解破产法课程的学生,您如何来介绍它?
A:每一位同学选择破产法的课程都是基于自己的理性抉择。破产法课程研习是在民法学习基础之上往商事部门法更进的一步。我认为现在的大环境之下,尤其针对营商环境改善、个人破产制度破冰、企业破产法修订、僵尸企业出清等问题,企业破产法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个人破产,对于维持个人的生存权有重要的意义。企业破产,对维持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秩序有非常关键的作用。企业有生就有死,我们自然人有创业成功,也有创业失败。我们既要鼓励成功,也要宽容失败。破产法就是宽容失败的一种比较好的制度构建。最简单的说法,在企业面临破产原因的时候,如何去处理它面临的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破产法提供了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它的主要政策目标就是实现债务人的免责、债权人公平受偿。
结语
Q:希望您可以给我们这些本科学生,您的学弟学妹们一些鼓励的寄语。
A:放手去挑战,人生不只有一种选择。我曾经在南大提供的机遇中成长起来,也深知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大家面临相应的机会的时候,首先平时要做好准备,多积累法学专业知识,
其次,要敢于尝试。不好的结果不会否认这次尝试的所有。大学阶段本来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低成本的试错机会,你也许会在这里实现你想象中的某一可能性。
彩蛋
Q:您上课的时候非常有激情,性格又很温和,很想知道我们应该如何像您一样保持一个比较平和轻松的心态呢?
A:我一直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其实,老师也不是一成不变地在书房中进行写作,而是一直注重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热爱生活和享受生活。比如说我生活中坚持跑步,在本科阶段坚持从大三开始每天跑步6公里,一年多时间成功瘦了50多斤。
一个人只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坚持高效率的学习就可以了。每个人能保持高效率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在那几个小时当中,只需尽可能地摒弃杂念,做该做的事,在此之后就可以放松。千万不要有负罪感。
如果学习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可以去问老师。但是不要用问答式的方式去问老师,更多的时候,你可以说:对于这个问题我有a、b、c三个想法,哪一个更合适一些?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们其实更想知道的,是同学们的思考过程和自己的方法选择。除此之外,你也可以向学长学姐或者助教请教。不要担心自己的问题水平低,大家都是这样开始的。我查了一下本科时候的咨询问题的邮件,有的问题现在看起来真的很奇怪。我觉得对于法学学习,大学期间没有必要时时刻刻想着去执着追求唯一正确答案。很多时候答案本身即存在很多种类型,是要做价值权衡的。
大四成功减肥50斤之后的张力毅老师

Q:作为年轻教师,对我们这一代学生有什么样的整体印象?
A:老师在本科读书的时候,我国民商事法律制度仍相当程度正处于构建的过程中,其重心主要是研究立法论。现在,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我们的研究也从立法论主要转移到解释论。我认为法律更新换代速度确实很快,经常有新的法律制度出台。比如《民法典》,和不断发布的司法解释。我们法律人都需要不断面对这种法律制度的更迭换代,需要进行终身学习。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但我相信,大家现在的能力一定比我们当年更强。无论是数据库资源还是案例库资源,都比以前好很多。但同时,你们又面临着各种更加新型的诱惑,由此观之,你们既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Q:您在南大读书有什么印象深刻的老师吗?
A:我主要以民商法教研室的老师为例吧。我记忆最深刻的是老师们自愿付出的一些东西,是不求回报的。最典型的是解亘老师带领我们开展的私法读书会,及当时民商法教研室的老师举办的案例研讨和类似的案例沙龙。当时基本每个民商法教研室的老师都给我们开展过类似的活动,如邱鹭风老师、岳卫老师,张燕玲老师和刘青文老师等。此外因为我们当年的理律杯的题目还涉及到许多侵权法的问题,叶金强老师还单独给我们开过小灶,税兵老师本身就是我们比赛的指导老师。在很多这样的启蒙课上,我逐渐真正入门进入我的专业学习。
特别鸣谢 / 张力毅老师
图片 / 张力毅老师
前期 / 潘渺 刘予欣 黄美玲
采访 / 黄美玲 张玄丽 萧嘉欣 黄瑶
文稿 / 黄美玲 刘芳羽 潘渺 黄瑶
美编 / 黄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