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期·嘉宾介绍

哈嘉祁,新澳彩开奖
2019级本科生。
#全文6000余字,阅读约需12分钟。
编者按
2023年10月28日,哈嘉祁学姐在秋风里走来——从学习工作到未来规划,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中,学姐向我们分享经验,为我们答疑解惑。从哈嘉祁学姐身上,我们感受到温和而坚定的力量,体会到把握当下而不惧未来的勇气。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位亲切诚恳的分享者,更看见了一位内心丰盈的前行者。

01 关于学业
Q:我们知道学姐在本科期间专业学习表现非常突出。很多同学在专业学习中可能经常觉得压力较大甚至无所适从。请问面对如此庞杂的法学专业知识,您对于学习方法的选择有什么建议呢?
A:在我的本科学习里,听课、记笔记和整理是最主要的工作。我那个时候也没有很强烈的学术兴趣,自主性也一般。但我的习惯是在课堂上是尽可能详细地记录老师的讲课内容,课下再复盘、整理。我一般会把稍微有点用的内容都留在笔记里,再按照自己的思路重新整理,形成一个自己理解起来比较容易的逻辑框架。其实绝大部分老师讲课都有自己的逻辑,整理笔记的时候捋清这一条逻辑线就足够了。当然也会有老师没把自己的逻辑在课件里明确展示出来,这时就需要自己去搭建体系。经过这样的整理过程,基本可以掌握老师的授课内容,一方面是有自己逻辑的笔记,期末背起来很快,因为你知道为什么这样安排;另一方面就是之后需要调用知识的时候,大概能知道该去哪里找,对我来说这就差不多了。
对本科学习最务实的建议就是做好课堂笔记,因为本科的主要任务就是输入,要大量积累基础知识。只依靠听课和笔记应付大部分考试是完全够的,考试内容通常不会超出授课范围。而且整理笔记的过程也是消化知识的过程,再带着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找答案,反复之后,理解就会加深。
Q:听起来整理笔记、搭建体系在学姐的学习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请问您对于知识体系的搭建有什么建议吗?
A:我们是大陆法国家,法学本身的体系性就很明显。对于法学本身的体系,初学者通读教科书其实就能大概了解。老师课上一般都会推荐教科书,可以就从推荐书目读起,再慢慢拓展开去。
但具体到个人,每个人的知识体系都是不一样的,因为大家知识储备不同,在不同的知识点之间构建的网络都是不同的。可能有社会学和经济学基础的同学构建的网络就和只有法学背景的同学不一样,因为可供关联的素材不一样。有时候你觉得这两个点之间有联系,但别人未必这么觉得,自己能理解运用就好。
所谓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知识量的基础上的,得先有足够的知识,才可能建立联系。它是自下而上的,像搭积木或者织网之类的,随着积累会自然而然地一步步发展成型,不用特别焦虑这个问题。知识体系还是要靠自己去构建,最重要的是大量输入和有意识的思考。方法论像是画体系图之类的,大家高中应该就很熟悉了。可能值得提醒的就是大家要有意识地去回顾和重整已经学过的东西,体系图这样的整理只是一种手段,重要的是借助这种具体可落实的行动,倒逼自己思考建立联系。
有关如何通过笔记去构建知识谱系,推荐大家读一读《卢曼卡片笔记法》,或者就去了解一下双链笔记这个东西。现在可用的双链笔记软件也有很多,做起来很方便。但这个东西可能未必适合本科课程的笔记,我也没摸索出一个成熟的使用方法,作为一种思考的方式供大家参考吧。

Q:我们了解到现在学姐在南大读经济法硕士。对于研究生阶段专业学习的变化,您如何看待呢?
A:一个是从输入转向输出,一个是由“泛”变“精”吧。输入输出的变化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本科的目的主要还是建立知识基础,大部分时候只要坐着听课,接受老师的讲授就可以,pre很少。但是研究生阶段的课程主要就是由pre和讨论构成的,几乎没有哪门课是整堂课下来一点不用发言的。就我的感受来说,给学硕上课的老师们默认我们的知识基础没问题,基础的知识和概念通常不会多加解释,会直接进入更深的提问和讨论环节。由泛转精主要是因为本科打基础,是全学科的学习,但研究生大家都选择了二级学科,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在平常的课程里就接触不到了,思考其他学科问题的时间也会变少。即使是在二级学科内也有很多更精细的领域,做问题研究的时候,已经不太有精力把每个领域的问题都兼顾到了,需要选定一个方向去深入。
我的过渡阶段其实不那么顺利,现在也还在努力适应的进程中。前面说的那种变化表现在学习任务上,就是长线任务增加,自主学习的需求增加,对我的时间管理和任务安排其实是个挺大的挑战。此外就是因为研究领域的细化,有些其他学科的知识找不到时间去补,比如民法这种对经济法很重要的部门法,也没有太多时间去学,有些本科没学好的地方就会有点麻烦。但是好在这种新生活也很有趣,而适应可以慢慢来,所以还不算难过。
给准备读研的学弟学妹一点小建议,尤其是保研的同学,可以在大四就有意识地转变一下自己的思维模式,以及抓紧时间查漏补缺,把自己薄弱的学科补一补,这样大概研究生适应起来会更轻松。
02 学业之外
Q:在本科期间,学姐参加了一些学科竞赛。在您看来,竞赛对于学业有什么影响?您认为竞赛全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A:我参与竞赛是为了实践和运用。对我来说竞赛就是给了我一个运用知识的机会,当然也是一个深入学习特定问题的机会。我其实没打过太多模拟法庭,主要就是理律杯。那一年是竞争法的题目,所以备赛的过程中读了很多有关的教科书和文献,对我的竞争法学习帮助很大。我们课上学习的有些案例是为了解释知识点预设的,所以可能更单一,用特定的理论解释起来很顺利,但模拟法庭的案例常常是来自实务案例的,它更复杂,所以需要从各种角度去解释和论证,这个过程是要调动、筛选所有相关知识的,所以也能倒逼我复习学过的理论,重新思考。整体上,它还是对我的本科学习起一个辅助作用。
至于什么在竞赛过程中最重要,我觉得应该是输入和讨论。第一是输入大量资料,包括类案、教科书、论文等等。有些时候赛题涉及的领域我们不是那么熟悉,就需要大量学习。所以模拟法庭的题目不熟悉也没关系,大家报名的时候不用太担心这个,只要备赛期间认真投入,完全来得及掌握相关知识。第二是反复讨论。我们通常注意不到自己观点里的漏洞,不同的队员对事实、法律的理解可能都不一样。所以打模拟法庭一定要跟队友频繁见面讨论,互相帮助打磨观点,避免钻进自己的牛角尖里,也有利于最后庭辩大家保持一致。而且我觉得整个模拟法庭的备赛过程里,跟队友讨论是最快乐的部分,大家一起克服问题的感觉很享受。
Q:学姐在辩论这一方面的经历同样非常丰富,您认为辩论经历对于模拟法庭有怎样的影响?或者辩论对于您本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辩论和模拟法庭很不一样。辩论的目的性和竞技性很强,目的是要打赢对手,所以有很多纯粹的操作技巧。但在模拟法庭上这是行不通的,模拟法庭是要说服法官。双方和法官都是有共同的前件的,有些概念法律规定了就是这个含义,几个要件缺一不可,这里没有辩论赛那样的操作空间。举个例子,去年我陪参加上一届理律杯的学弟学妹们讨论过一次,那场比赛我们和对手对法律关系的定性不一样,我们认为是对赌协议,对方主张是名股实债。我和另一个辩论队的学弟当时都产生了一种惯性的思路,就是辩论赛里所谓的“进入对方的战场”,也就是承认对方的定性,去推进“就算我方承认它是名股实债,您方的主张也不能成立”这样的观点。在辩论赛里我们很喜欢这样的打法,但是后来就反应过来在模法里这个技巧行不通。因为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性质,法律应该是有一个固定的答案的。如果它实际上就是对赌协议,我们承认对方的观点不会带来任何优势,只会让法官觉得我们水平不行。那一次让我特别明显的感觉到了模拟法庭和辩论赛的影响,在打模拟法庭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提防自己用惯了的辩论技巧。当然,辩论能锻炼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模法肯定还是有帮助的。
图为哈嘉祁学姐与“理律杯”队友合影,右二为哈嘉祁

辩论对我的意义,其实远远不止提升表达能力。对我来说,它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开心,就是所谓的情绪价值。对我来说辩论是爱好,辩论队是我大学人际圈子的构成中心。我在打辩论的时候很快乐,跟辩论队的朋友们在一起很快乐,这是最重要的,我做这件事就是因为我喜欢做而已。
此外就是在辩论上的成长改变了我的一个固有观念,大概是我第一次认识到思考和创造不是一种纯天赋,也是可以靠积累而且必须要积累的。我早期是个很“固定”的人,很害怕负面评价,所以在选择任务的时候就会规避自己不擅长的部分。我会喜欢辩论,一开始也是因为我知道我还算擅长。但我那个时候觉得自己不擅长思考和提出观点,不适合任何需要创造性的东西,所以我特别逃避独立出论。我在辩论队里给自己的定位一直是执行者,队友出论,我负责场上输出。但是后来自己带学弟学妹,必须自己出论的时候,发现其实也能想出一些东西来。这件事不是说我原来就会,但一直没敢做,而是我在这两三年里打了一些比赛,读了更多书,积累了一点知识之后,积攒了一些可供我输出的东西。就是在那个时候猛然想明白了,敏锐的思考能力和提出好的观点的能力,不是全靠天赋的。其实思考是我们的本能,大家看到问题都会下意识思考的,但能想得多明白,能得到的观点的质量,其实取决于头脑里积累了多少东西。所以在真的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尝试之前,也很难判断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天赋是有用的,但没那么多。
听起来是个很简单的道理,但我真的花了很久、很久才想明白,就是借助辩论这么一个游戏性的、爱好性的东西。这个可以说是打破了我对自己的最大的恐惧,因为我发现我以为自己“永远不擅长的事情”是有可能做好的,所以我就慢慢变得更勇敢了一点,敢去尝试踏入之前被我严格封禁的“不擅长领域”,也更少在付出努力尝试之前就认定自己不适合某件事,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成长。我觉得辩论虽然有很多技巧,但它本质还是思考、讨论,所以它对我最大的影响也是改变了我对“思考”和“讨论”这两件事本身的认识。
Q:学姐的本科经历堪称是学业、学生工作、竞赛全面发展的“六边形战士”,这几方面的平衡其实是非常困难的。请问学姐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呢?
A:其实我是有主线的,没有那么“全面发展”。课业在我的本科生活里是有绝对优先级的,只有在保证这个主线任务不出问题的情况下我才会去做一些“支线任务”。前面说过了,辩论对我来说是爱好,所以它占用的其实是娱乐时间,我参加的大部分比赛都是在寒暑假打的,学期内讨论比赛也主要是在晚上或者周末这种课余时间。到了大三参加模拟法庭实在没时间的时候,我就不再报名辩论赛了。学生工作则是在选择的时候就考虑了平衡的问题,所以我完全没报名校级的学生工作,只加入了院会。比较巧合的是,我大三担任新澳彩开奖
学生会执行主席的那一年,由于疫情很多活动受阻,真正落实的也没有那么多,所以实际的工作量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大。工作上重要的是统筹和分工合作,把合适的任务分派给别人,只要能始终对任务进程有概念,及时控制进度和整合成果就够了。这个靠计划本或者软件是很容易做到的,没有那么难。可能比较大的挑战是学生工作要处理临时任务,如果比较紧急,有时候就只能熬夜或者占用学习时间来做,后面再去弥补。
我觉得在时间分配上最重要的可能不是选完任务之后再安排时间,而是要先正确地认识自己究竟有多少可用的时间,再去选择任务。关键是认识到有多少总时间和做一件事需要多少时间。要把可能的突发情况也考虑进去,留足机动时间。这之后再根据自己能拿出来的时间去决定接受多少任务。我在这方面不是很擅长,总是因为估错时间被迫熬夜,建议大家还是身体为重,不必为了“刷简历”这样的事太焦虑。最后推荐一个小工具给大家,叫“非计划时间表”,可以辅助我客观认识自己的可用时间。具体的大家可以去网络上搜搜看。
03 关于选择
Q:我们了解到学姐在保研的过程中获得了多个offer,可以分享一下您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南大经济法方向吗?
A:先聊专业吧。一方面,经济法很有活力,市场很有活力,会不断地有新事物挑战经济法规则。相比民刑法,经济法要处理的关系和问题似乎变动的更快,相应地理论也在快速生长和发展,让我感觉尤其生机勃勃。另一方面,经济法在公法和私法的交叉地带,因为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所以公私法的知识都会涉及到,也会有很多法经济学、法社会学的研究,所以我觉得它很丰富。在我目前的认知里,就是因为它有趣而且有挑战性,所以选了经济法。
择校这方面,其实和我的自我认知有关系,还是要回到刚刚说的那个“固定”心态的打破。前期我的职业规划是想要做律师,所以复交的夏令营申请的都是法本法硕,计划积累实务经验,硕士期间开始实习,为就业提前准备。但是当我认识到能不能做好一件事依靠积累而不是天赋更多的时候,我对自己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的认知其实都被打回了原点。这时候我其实没有更清醒,而是更茫然。因为我发现我对职业和自己的认识都太有限,我做职业决策的依据大部分都是各种途径的间接信息,也就是“听说”,这好像不行。当我唯一确定的依据“我不擅长某件事”也消失了之后,我就更没法做选择。我申请交大和复旦夏令营的教授推荐信都是宋亚辉老师写的,拿推荐信的时候我跟他说我很迷茫,好像没有找到自己很喜欢的方向。宋老师当时问了我一句,“你确定你去找了吗?”当时真的被他问倒,后来反反复复想,其实就是这个问题,哪条路我都没试过,我还没有“找”。还有一些很巧合的事情,比如那段时间读到了一些这方面的公众号文章,很喜欢的演员的访谈聊到了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也有很多收获……总之很多因素,我就决定我要去试试。
其实这就是我最后的决策标准,我得去试试看我到底适合什么。既然这样,我就应该先读学硕。因为即使我最后发现自己真的不适合学术研究,还是得做律师,我缺失的也只是几段实习经历而已,还可以比较顺利地转向。但是读法硕,我可能就很难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学术研究,就失去了一个尝试的机会。支撑我的另一个观念是我的任何一段经历都不会凭空消失,无论最后做什么,我一定会从读研的这三年学到一些东西,和履历不一样,这些能力和知识是真正属于我这个个体的,所以也不能算“走了弯路”。其实没那么多所谓的弯路,我觉得职业道路选择这样的事情真的就是“小马过河”,必须要自己去走,无论试成还是不成,得出结论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它能让我更好的做长线规划。

这可能没那么符合大家对我的想象,我并不是一个目标清晰的、很坚定的人,甚至直到现在我都还没想好未来做什么,只是刚开始找而已。就当作给大家提供一个“迷茫者”的选择视角吧。建议大家有条件就多去尝试不同的路径,做选择的时候如果实在还没想清楚,就选给自己留下的可能性多的那个。别太焦虑,别被周围环境的惯性带着走。
尾声
Q:回顾四年本科到如今,您有什么特别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的话吗?
A:徒步登高,一步一阶。
这句话其实是我常拿来鼓励自己的话,也送给大家。它最基础的含义就是任何事情都是一步一步做出来的,必须付出努力。不要想象自己能一开始就很擅长某件事,也不要因为这种想象不敢去尝试。它对我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有一步算一步,我走过的每一步路都不会消失,我会从中得到一些东西,这是无法被结果的失败所否定的。与大家共勉。
图片 / 哈嘉祁 萧嘉欣 张玄丽
前期 / 戴子群 潘渺 黄美玲 张玄丽 萧嘉欣
采访 / 黄美玲 潘渺 张玄丽 萧嘉欣
文稿 / 哈嘉祁 刘予欣 潘渺 黄美玲 张玄丽
陈星潼 顾浦琪
美编/ 萧嘉欣 潘渺
特别鸣谢 / 哈嘉祁